言情小说 >> 现代,台湾 >> 清新隽永,细水长流 >> 妻子好合作者:杜默雨 | 收藏本站
妻子好合 第5章(1) 作者:杜默雨
    清明之前,薛齐告了半天假,带一家人到城外郊山上坟。

    他原只想带玮儿去祭拜亡妻,但琬玉坚持同行,他只好依了她。

    于情于理,她都该来的。琬玉站在小山头上,望向前面的薛齐背影,耳朵听着风中传来他诵念的骈四骊祭文。

    是否写文的人借着艰涩难懂的词句,稍稍隐藏了悼亡思念之情?而如此这般咬文嚼字,坟里的人可听得懂?还是魂魄早已缥缈归去,另寻下一世更为圆满无憾的良缘?

    “玮儿,过来跪拜娘。”薛齐念毕祭文,转身吩咐。

    “庆儿,你也来。”琬玉回过神,牵着身边的庆儿向前,要他跪下。

    “跟大哥一起拜。”

    “拜谁呀,里头是奶奶吗?”庆儿离开宜城时,娘带他去拜奶奶的坟,他犹有记忆,以为隆起的坟墓里头的都是奶奶。

    “奶奶在宜城,这里是……嗯,大娘。”她找到一个最好的称呼,又再说明道:“大娘,就是大哥的娘。”

    “大哥的娘?就是娘啊。”

    “是娘没错。”琬玉揉揉他的头顶。“有些事等你长大就懂了。”

    “嗟。”庆儿好气馁,大人就爱拿这句话呼咙他。

    玮儿一双大眼睛凝视坟茔片刻,又抬头瞧向跟他微笑的娘,小小心灵似乎有些明白了,右手隔着衣布,摩挲藏在里头的金锁片。

    “玮儿要祭拜娘了。”琬玉微蹲下身,也揉揉他的头。

    “哥。”珣儿见两个哥哥在前头,不甘寂寞地挣着向前。

    “珣儿也来。”琬玉从春香手中拎来珣儿,放她在两个哥哥中间,她笑呵呵地,小腿一弯,双手趴落,自动摆个跪地姿势。

    “你……”薛齐欲言又止。

    “应该的。”她朝他露出一抹微笑。

    春风拂来,墓草青青,小山头上,几片提早扫墓的人家各自祭拜,一个坟头,一段人生,依然与在世的亲人紧密相系着。

    三个孩子在父亲的引领下,向他们的亲娘和大娘跪拜。也许孩子不懂其中意义,但年年来扫,年年来拜,总有一天,他们会明白的。

    薛齐烧了祭文,琬玉亦上前帮他烧纸钱。

    风吹火旺,纸灰飞扬,家保和春香过来带开孩子,庆儿见到山脚下有村童放风筝,跟爹扯了袍摆,指了指,薛齐微笑应允,吩咐家保小心。

    “老爷,这小路难走。”琬玉见春香抱珣儿,家保一手牵一个孩儿,走在弯弯绕绕,长满杂草的小径上,瞻前顾后的,又要注意春香的脚步,实在忙不过来,便道:“不如你一起带孩子下去。”

    “也好。”

    琬玉回头,确定薛齐牵过庆儿的小手往山下走去,忙从怀中口袋掏出两个小小的红木杯茭,双手合十,向墓碑说起话来。

    “阿蕊姐姐,我是琬玉,我来看你,是想告诉你,请你放心,我一定会疼惜玮儿,好好照顾他长大,琬玉在这里祈求你保佑玮儿平平安安,也保佑老爷顺顺利利。”

    她揣着杯茭,仍是诚心诚意地道:“有件事要跟阿蕊姐姐商量。玮儿长大了,你给玮儿打的金锁片链子显得小了,怕会勒了颈子,我想拿去加段新链子,照样让玮儿戴在身上,你说这样好不好?请告诉琬玉了。”

    说完,她往坟前石板丢了杯茭,正是一正一反的圣杯。

    她不敢大意,谨慎地拾起,虔诚地再掷了两回,皆是圣杯。

    “你同意了。”她满心欢喜,紧紧握住杯茭,感激地道:“阿蕊姐姐,谢谢你。”

    诉说完心愿,她合十拜了又拜,一转身,就看到薛齐。

    “你呀……”他深深注视她,仿佛站在那边看她很久了。

    “我……”她说不出话,只好低下头,她以为他带孩子去玩了,没想到这么快回来,不知道给他听去了什么?

    “走没两步,庆儿就跟着玮儿跑掉了,追都追不上。”薛齐露出笑容,才上前挪动石块,将坟头翻飞而起的纸钱压紧些,“我这才知道春香和周嬷嬷为什么总是追他们追得每晚揉肩膀,捶膝盖了。”

    琬玉望向山下,两个男孩和家保已经跟在放风筝的村童后面,头仰得高高的,嘴巴张得大大的,一起看着天上飞翔的大燕子。

    薛齐也随她的视线望去,循着那条若隐若现的风筝线往上游移,凝目在好远好远的晴空,思绪也飞向了触不着的那一端。

    “她身子骨本来就弱,常常病着,怀了玮儿,更难入睡,又容易惊醒,一夜总要两个丫环轮流照顾,或喝水,或拍背,我们很早就分房睡了。”

    琬玉转头,看到了他落寞黯然的神情。

    “那时我呆,只道她身体不好,多休养就好,没留心,那年我去了山西查案三个月,回来正好赶上玮儿出世,也才知道原来她身子很差了,一点奶水都挤不出来……”他猛然转回视线,拿手抹了抹脸,抹出一个最不像笑容的笑容。“讲这个作啥呀。”

    “老爷讲,我听。”

    她明白,他之所以不再说下去,是怕她介意,但她要介意什么呢,毕竟阿蕊曾是他的妻子,也是玮儿的亲生母亲,她唯一的念头只有感叹。

    世事难料,命数有定,若阿蕊未曾早逝,她又何来与薛齐的良缘?

    说不清了。

    “这里景色很美。”他倒是不再说起过去,环目四顾,低沉的声调完全搭不上周遭春暖花开的好风光。“将来我可能调离京城,也会致仕,总不成放阿蕊在这儿,无人打理,总想着什么时候迁回宜城的薛家墓园,那儿有家人天天打扫,上香,逢年过节也有家庭祭祖。”

    琬玉的心震动着,短短一年的夫妻情分,他已经想到了百年之后,生前,死后,皆得他的尽心照顾,能嫁与他为妻,她何其有福。

    她暗自祈愿,愿自己身体健康,一定要长命百岁,跟他百年好合,让他永远不会再露出这种令她揪心的惆怅神色。

    哎,都还没机会圆房,谈什么百年好合。

    这些日子来,他们是更熟稔了,谈话也更自然了,只是她早晚忙着孩子,他有时也得熬夜忙公务,往往匆匆道个晚安,仍是各睡各的,然而了解日深,她自是对他放了感情,不再单单只当他是主子老爷。

    她不好意思去拉他的手,便轻轻碰触他的袖子。

    “老爷。”她声音也轻轻的,“迁葬的事,等时候到了,再来操心,我们还在京城,随时都可以带孩子过来看阿蕊姐姐。”

    “琬玉。”他抓住了她的手掌,再紧紧交握住。

    春风带来青草和花朵的香味,纸灰烧尽,洒下一杯清酒道别。

    “我们下去吧。”他道。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他仍然握紧了她的手,沿着小径慢慢走下山。

    春香正蹲在地上,搂着珣儿看哥哥们玩耍,一见到向来很客气的老爷竟然拉着她家小姐的手走过来,一双眼睛瞪得好大,下巴差点掉下去。

    琬玉好似偷吃被抓到的小孩,浑身燥得无处可躲,忙放开了手。

    “我们准备回家了。”薛齐从容地走向孩子。

    “大少爷说回家要自己做风筝呢。”家保很高兴地报告。

    “玮儿知道怎么做吗?”琬玉也走过来,微笑问道。

    “知道。”玮儿现在更会说话了,但依然简单扼要。“竹条,棉纸,浆糊水,棉线,剪子。”

    “娘帮玮儿准备好材料,你做来给娘放风筝,好吗?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要。”庆儿好着急,怕没风筝放。“大哥,你做给我。”

    “我会做给庆儿,做给珣儿。”玮儿神情认真,慢慢讲着。

    “等做好了,爹再带你们出城放风筝。”薛齐同时拍拍两个男孩。

    庆儿欢欣鼓舞蹦蹦跳,玮儿绽开憨笑,珣儿也咿咿叫着扑向爹,薛齐堆满笑容,正准备弯身抱起女儿,忽然听到野地里有人大声喊叫。

    “薛兄,薛兄,薛齐大人在哪里呀?”

    “咦?”他狐疑地直起身子看去。

    “薛兄啊。”来人骑马奔驰,远远地见到了他,扯着嗓子吼道:“你家仆说你在这里,总算找着了。”

    “郑兄?”薛齐看清来人,惊讶万分,忙跑向前。“什么风将你从桐川吹来的?你在家等我呀,我随即回去了。”

    “等不得了。啊,是嫂夫人?您好您好。”郑恕翻身下马,顾不得礼数,随便问好,随即扯住了薛齐的臂膀,一脸的汗水,一脸的焦急。“有生死交关的急事拜托薛兄了。”

    三日后,薛齐终于得以晋见太师翟天里。

    一杯茶摆上了桌,薛齐只是站着,没有入座喝茶,因为,他明白这茶并不好入喉。

    “桐川县令王武信是你什么人?有何交情?”

    “卑职和王知县并无私人交情,只因好友请托,所以奔走。”

    “好友?一年前从广阳县令被贬为桐川县丞的郑恕?”

    “是的。”薛齐据实禀明:“郑恕是我同年进士好友,与卑职相知甚深,时有书信来往。郑县丞为人刚正,有关王知县案件,所言确是属实。”

    “你想当好人,我不反对。”翟天襄冷眼看他,语气更冷:“但我要请你想想自己的立场。”

    薛齐很清楚,这回恐怕要得罪一手提拔他的恩师了。

    他的确不认识王武信,但因郑恕认识且了解其为人,所以他义无反顾,尽心竭虑为好友地地方上所结识的好友奔走洗刷冤屈。

    事情起因于王武信因政务问题,一再得罪当地多们长官,按察史记恨在心,找个“扣克粮税”的莫须有罪名,逮捕王武信,判刑下狱。

    郑恕身为下级的县丞,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,遂想到在京任官的薛齐,请他寻求有力人救援。

    偏生王武信母舅的妻舅与“陈党”首脑人物陈继棠是相识的同乡,因此这位王大人被归属于“翟党”敌对立场的“陈党”。

    隔了这么几层亲戚关系,也可以拿来分派系,薛齐只有摇头。

    “启禀太师,王武信一案要看事实真相,并非看立场。”

    “你为陈继棠的人奔走,眼里还有老夫吗?”

    “还望太师见谅。”薛齐没有退缩,继续说明道:“据卑职所知,所谓王武信扣克粮税,其实是布政使司衙门的税吏巧立名目征税,县衙公库书吏一时不察,暂收入库,这些事情地方百姓知之甚深,他们本想上京告御状,后来是让郑恕给劝下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哼,敢告御状?谁知是不是郑恕煽动的。”

    “郑孤暂代县衙,他顾念百姓人微言轻,绝无可能做此煽动,而是百姓敬爱王大人,愿意放下春耕农忙,齐聚商量如何营救,还列出王大人三十六项造福地方的德政,如此好官,望太师明察。”

    “说来郑恕也是好官了?他怕百姓告御状惹上麻烦,所以自己来?”

    “是的,他告知卑职事情原委,送来请愿书表,又连夜赶回。”

    “哼,郑恕不知哪年才能官复原职,都自顾不暇了,还有空管王武信的事,你们这些‘好友’果真是一副脾气。”翟天襄有了斥责的口气。

    “恳请太师莫要为个人意气党争,致使真正做事的县令含冤。”

    翟天襄不说话了,端起杯盏,慢条斯理地喝茶。

    薛齐垂手站在下边,不敢再多说一句话,他并非害怕惹怒太师,而是他一个晚辈兼下属的身份,他依然尊重恩师,只能陈述,不能力争。

    “薛齐。”翟天襄放下杯盏,望定了他。“你可知道,我朝百年来的刑律策论,就你写得最好。”

    “太师谬赞,卑职感激不尽。”薛齐心头一热。

    “当年开国订下一部大律,立意虽好,但时间过去这么久了,有些律令早已不合时宜,你能一条条指出,引证实例,论述讲明,将来刑部修法大计,还得仰仗你了。”

    “卑职不敢,朝廷所需,必当尽力而为。”

    “我总想着呀。”翟天襄靠上了椅背,意太清闲,像是聊天似地。

    “今年就准备外放你去地方当个知府或按察副使,等累积阅历回来后,再去吏部还是户部后部升任侍郎,转个一圈,接下来你要接掌哪一部的尚书,襄赞内阁处理国事,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了。”

    恩师苦心栽培,薛齐不无心动,这一路正是恩师爱才惜才,才能让他有了今天的官位,可是……他知道恩师下面是“训勉”的话。

    “你前途远大光明,没必要为一个小小知县穷忙。”

    “若小县小官之小案未能明察秋毫,学生何有能力论法修法,审案断案?”

    “择善固执,好。”翟天襄神态冷极了,嘴角一扯,皮笑肉不笑的。

    “请愿书就送都察院,让他们审理,若是地方按察史徇私报复,自然会给个交代,你就回去专心处理你的刑部公务吧。”

    “多谢太师。”

    薛齐告退出来,心中的挂虑依然悬而未解,望了一眼富丽堂皇的太师府,转身而去,再也不回首。

    已经连续好几夜了,书房灯火通明到三更。

    今夜,二更初过,琬玉端着一碗枸杞人参鸡汤,悄声来到书房前。

    门半掩,她轻敲了下,没有回应,她轻轻推门而入,就见薛齐埋首案前,一管笔停着不动,似是正在苦苦凝思。

    她不敢吵他,但空气流动,已然让薛齐有所感应。

    “啊,你怎么还没睡?”他惊讶地抬起头来。

    “我想老爷饿了,给你送上鸡汤。”她放下大碗,掀开碗盖,笑道:“新来的阿金夫妻很有本事,一个抓来最肥嫩的土鸡,一个慢火熬了汤,老爷趁热喝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也是你吩咐他们准备的。”他注视她,语声温和。

    “呃,我不打扰老爷了。”被他一看,她倒难为情了。

    “琬玉,等等。”他唤住她,“孩子都睡了?”

    “早睡下了。”

    “好像好几天没见到他们了。”他闭起眼,拿拇指按了按眉头,露出疲惫神态。

    这些日子来,琬玉知道他忙,晚上回来得晚,匆匆吃完温过的饭菜,又马上钻进书房,她也不敢多跟他说话,尽量管好孩子不去吵他,等孩子入睡了,她再隔着廊院,痴痴望着书房烛火,“陪”他一起熬夜。

    总是她捱不下去,先去睡了,一早醒来,他又已经上衙门去了。

    “老爷您忙,别挂心屋里的事。”她也只能这么说。

    “唉,我是得忙,都怪我疏忽。”他举匙喝了一口汤,叹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我本以为都察院能查明真相,却忘了右都御史赵大人正是翟党中坚人物,本身又与陈党有个人恩怨,正好借此事大做文章,竟核定了按察使对王武信的弹劾,顺便将郑恕编派个擅离职守的罪名,一并弹劾。”

    “陈党那边的人没有动作吗?”琬玉大略知道事情始末。

    “倒是有人去找陈大人,不巧这两个月来陈大人称病在家,谁都不见……”想到了政治权谋之术,薛齐只能再叹,“陈大人‘韬光养晦’,没必要为一个小县令让太师抓到把柄,又被打压,而赵大人想公报私仇,踢进了棉花堆里,使不上力,却牺牲了王武信和郑恕啊。”

    “那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都察院应该是最公正的监察衙门,绝不可能如此拿来公器私用。”薛齐神色凛然,双手铺了铺桌上写满文字的纸张,“我正在写奏摺。”

    “给皇上的奏摺?”琬玉一惊。

    “还在斟酌字句,待打好稿就誉上。”他指向摆在一边的黄皮本子。

    “你这样做,怕是让太师,赵大人他们不高兴了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衣服都湿了,索性就跳下水。”他颇有一番:“吾往矣”的气势,一抬眼便望进了那双温柔询问的明眸,不觉心头一跳,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事。“琬玉,别担心。”

    “不,我不担心,老爷尽管做,心安理得便是。”

    “对啊,心安理得呀。”他站起身,长长噫吁一声。

    仿佛将所有的忧虑都吐掉了,他终于露出明朗的微笑,走上前握住她的手,郑重地道:“琬玉,你放心,我知所进退,你不要担心。”

    她也用力握紧他总是温热的大掌,这是她所能给予的鼓励。

    说她不担心是骗人的,但他做的是对的事,她愿意支持。

    虽不相识那位王大人,只因信任和理解,他便慨然承诺帮忙,而一个口头说成的婚约,他就无条件信守,接纳了她和两个孩子,这不正是她所了解的薛齐吗?

    嫁他,便随他了。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丈夫的家产或官位,而是他全心全意的对待,那么即便是天涯海角,箪食瓢饮,她也是心满意足的。

    感觉脸上扑来了热气,抬起眼睫,他正深深地望着她,彼此相距不及盈尺,她全身一热,燥红了脸,便放开他的手。

    “老爷,您快喝汤,再不喝就凉了。”

    “好好,我喝。”他眼角有了笑意。“你快去睡。”

    她不敢回话,立刻走出书房,就怕再多看一眼他那温煦的笑容,她会忍不住再看,再看,一直看下去,永远看下去……

    今夜绝不是圆房的好时机,她更不能诱惑他,那会坏了他的大事。

    还是赶快去睡觉吧。

    薛齐的奏摺惊动了皇上,立即下旨,由刑部和大理寺会同都察院重新审案。

    刑部尚书很识趣,当然不会挑中薛齐参与审案,然而皇上钦点三法司会审,非同小可,加上递解王武信上京问案,后头竟跟来了百余名声援的桐川县士子和百姓,大大轰动了京城,参与审案的官员更是战战兢兢,不敢有所疏漏。

    听说,会审当日,大理寺公堂后厅来了贵客,仔仔细细地旁听,并留心门外声援百姓的反应,一天审讯下来,仍未审结,贵客又要求明日务必将案卷记录送与他过目。

    贵客是谁,大家心里明白,历经三日审讯,终于还王武信清白,无罪释放,官复原职,并撤了王武信和郑恕的弹劾。

    薛齐放心了。

    这几日郑恕上京,为了避嫌,坚持不肯到薛府住下,薛齐便到客栈,夜夜与郑恕和桐川士子,百姓讨论案情,并托他们送上衣服食物给仍在狱中的王武信。

    他既没问案,就没什么好避嫌的,他只是做一个朋友该做的事。

    王武信出了大理寺,感念百姓爱戴,归心似箭,立刻启程赶回桐川,薛齐星夜相送,来到城外十里。

    “薛兄,莫再送。”

    “王兄,请多保重。”

    两人第一次见面,无需多言,就是交定这个朋友了。

(快捷键:←)上一章  妻子好合  下一章(快捷键:→)